读屏标签已关闭
  • 在中国古代,面对这样的灭门之灾,那些被牵连的亲属几乎没有人选择逃跑。有人说是当时的制度太严,有人说是古人太愚忠。其实,背后的原因既有制度的压迫,也有文化观念的束缚,甚至连当时的生存环境都让逃亡变得几乎不可能。明清时期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,每个人的身份、年龄、住址都记得清清楚楚。就像今天的身份证一样,想跑去别的地方落脚,首先要过户籍这一关。再加上当时的交通条件极差,信息传播虽然慢,但一旦涉及到皇帝下令的“诛九族”,官府行动却非常迅速。禁军、锦衣卫这些专业抓人的队伍会第一时间围住目标家族,基本不给人逃跑的机会。即使有人侥幸跑了出去,接下来的日子也不好过。逃亡者必须隐姓埋名,想重新开始生活,几乎是不可能的。明朝的地方官府对陌生人非常敏感,尤其是发生了重大案件之后,城门关得特别严,连普通百姓的出入都要查个仔细。跑到外地,人生地不熟,想找吃的都难,更别提建立新的生活了。更何况,逃亡不仅不能保命,反而可能害了家人。古代的“株连政策”是斩草除根,逃亡者的行为会被视为对皇权的挑衅,激怒朝廷,对家族的追杀只会更加严厉。逃不掉的家人只能等死,而逃亡者自己也会成为逃犯,被官府全国通缉。但单凭这些还不够限制让所有人都认命,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,是当时人们的思想和观念。中国古代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,尤其是“忠”和“孝”这两个字,对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约束力。“忠”是指对皇帝的忠诚,但在家族内部,“忠”也是一种潜规则。面对灭门之灾,大家都觉得,逃跑就是背叛家族,就算活下来,也会背负骂名。古人重视名节,宁愿死得体面,也不愿活得窝囊。“孝”则更直接。《孝经》里说:“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不敢毁伤。”逃亡意味着抛下家人,连父母的坟都顾不上祭拜,这在当时是被视为大不孝的行为。与其背负这样的罪名,很多人宁愿选择和家族一起赴死。历史上还有不少人选择用自己的死,来守护家族的尊严。明朝的方孝孺就是一个典型例子。他在靖难之役中被朱棣抓住,面临灭十族的威胁时,宁死不屈。他甚至大义凛然地说:“诛十族又何妨!”在他看来,苟且偷生不仅是对自己的侮辱,也会让家族留下不光彩的名声。
    00:06
    1432
    在中国古代,面对这样的灭门之灾,那些被牵连的亲属几乎没有人选择逃跑。有人说是当时的制度太严,有人说是古人太愚忠。其实,背后的原因既有制度的压迫,也有文化观念的束缚,甚至连当时的生存环境都让逃亡变得几乎不可能。明清时期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,每个人的身份、年龄、住址都记得清清楚楚。就像今天的身份证一样,想跑去别的地方落脚,首先要过户籍这一关。再加上当时的交通条件极差,信息传播虽然慢,但一旦涉及到皇帝下令的“诛九族”,官府行动却非常迅速。禁军、锦衣卫这些专业抓人的队伍会第一时间围住目标家族,基本不给人逃跑的机会。即使有人侥幸跑了出去,接下来的日子也不好过。逃亡者必须隐姓埋名,想重新开始生活,几乎是不可能的。明朝的地方官府对陌生人非常敏感,尤其是发生了重大案件之后,城门关得特别严,连普通百姓的出入都要查个仔细。跑到外地,人生地不熟,想找吃的都难,更别提建立新的生活了。更何况,逃亡不仅不能保命,反而可能害了家人。古代的“株连政策”是斩草除根,逃亡者的行为会被视为对皇权的挑衅,激怒朝廷,对家族的追杀只会更加严厉。逃不掉的家人只能等死,而逃亡者自己也会成为逃犯,被官府全国通缉。但单凭这些还不够限制让所有人都认命,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,是当时人们的思想和观念。中国古代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,尤其是“忠”和“孝”这两个字,对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约束力。“忠”是指对皇帝的忠诚,但在家族内部,“忠”也是一种潜规则。面对灭门之灾,大家都觉得,逃跑就是背叛家族,就算活下来,也会背负骂名。古人重视名节,宁愿死得体面,也不愿活得窝囊。“孝”则更直接。《孝经》里说:“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不敢毁伤。”逃亡意味着抛下家人,连父母的坟都顾不上祭拜,这在当时是被视为大不孝的行为。与其背负这样的罪名,很多人宁愿选择和家族一起赴死。历史上还有不少人选择用自己的死,来守护家族的尊严。明朝的方孝孺就是一个典型例子。他在靖难之役中被朱棣抓住,面临灭十族的威胁时,宁死不屈。他甚至大义凛然地说:“诛十族又何妨!”在他看来,苟且偷生不仅是对自己的侮辱,也会让家族留下不光彩的名声。
    @奇闻趣事 · 4月17日
    奇闻趣事